弥勒的演化
2024-08-12
在中国佛教史上,随着弥勒信仰的民族化、民俗化,发生过三次弥勒形象演化。
第一次演化在南朝梁武帝时。东阳郡乌伤县(今浙江义乌县)出了一位非佛非道非儒,却又亦佛亦道亦儒的傳翕。他自云系弥勒分身世界,济度众生。州县乡民钦服,远近归附极多。傅翕(后以傅大士扬名)自称:“当见七佛如来,空界神仙,共来行道。”世人遂传傅大士就是从兜率天宫下生之弥勒,还有人说,曾看到他“金色表于胸臆,异香流于掌内,或见身长丈余,脚长三尺,指长五寸余”,将傅翕神化为不可思议的人物。后在傅大士坐禅的高岩村下建寺,取名“双林寺”,影响越来越大。傅翕为求扩大影响,屡有结交官府乃至宫廷的举动。南朝梁武帝中大通六年(534年),傅大士又遣弟子到南梁京城金陵(今南京),致书梁武帝,自称为“双林树下当来解脱善慧大士”。梁武帝萧衍本人,也是一位虔诚的佛门信徒,对所传傳翕异行奇迹深信不疑,遂把傅翕迎进金陵。傅大士行色从容,入殿与武帝论经说道,萧衍待之以特殊礼遇。由此名声更显,传之更奇。傅翕预言,世将大乱,拟火烧身,为众生除罪解厄。其徒弟闻知,纷纷请求以自己生命代替师尊去死,于是有人馘首刊鼻,有人焚臂烧身,有人割耳出血和香以供其师,在社会上煽起一股宗教狂热。傅翕系弥勒转世之说,被当时一些佛教界人士所认可,于是寺院里有了白衣长发傅翕塑像(傅翕虽出家但不剃发,也有人说他是居士)以代替印度弥勒。这是弥勒在中国的第一次演化。
第二次演化出现在唐代武则天当政时。武则天曾利用弥勒下生制造神示天授的神话,为其改朝称帝制造天意依据。这是弥勒在中国的第二次演化。根据史实,武则天在中宗与睿宗时,已总揽国家大权,成为事实上的女皇帝。但由于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形成的男尊女卑传统观念,未敢公开称帝。直到垂拱四年(688年)其侄武承嗣伪造瑞石:“圣母临人,永昌帝业”,武则天才由皇太后加尊号:“圣母神皇”。至次年7月,武则天宠信、白马寺和尚释怀义等9人编了一道《大云经疏》,上呈武则天,说“陈符命,言则天是弥勒佛下生,作阎浮提(人间)主,唐氏合微”。690年9月,武则天认为万事俱备,时机成熟,终于废除李氏,自立为帝,改国号曰“周”,改年号“天授”。
武则天以一国之君,以《大云经》、《大云经疏》以及《宝雨经》(内有“菩萨杀害父母”之经文,为武后大杀唐室作借口和掩护)为依据,大造“女主天下”、“弥勒佛下生”、“当为阎浮提主”等等與论,证明她是弥勒化身,理应登基当皇帝。此举可以说是佛教传入东土之后一次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的弥勒下生宣扬。武则天称帝十余年,在全国掀起一股“弥勒转世,释佛灭度”的热潮,一些寺院纷纷把弥勒形象塑造成戴平天冠、穿绣龙袍的武则天模样。尽管武则天自称弥勒转世,在朝廷里实现了她夺位登基的愿望,但是,虔诚的佛教徒却不一定承认她就是当世的弥勒。不过,经过武则天这一番喧闹,弥勒可以转世的观念却深入民间,这为以后弥勒转世为布袋和尚铺下了一块重要的基石。
第三次演化出现在五代后梁时期。这是认可度高度一致,并且也是终结性的一次演化。这次演化发生在五代后梁时期的明州(今宁波)奉化。当时岳林寺有位僧人,法名契此,自号“长汀子”,身矮腹大,杖荷布袋,随处寝臣,出语无定,常有奇异举动,时人称之为“布袋和尚”。后梁贞明三年(917年),他端坐于岳林寺东廊磐石上,说偈语曰:“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偈毕,安然而逝,后埋骨于奉化封山之腹。以后又有人见他背荷布袋仍在其他州县行走,因此世人至此始醒悟,布袋和尚原来就是弥勒佛的化身。于是天下各大寺院竞图其像,作弥勒菩萨供奉。
布袋和尚被佛教界认为是弥勒化身以后,以他的形象塑造的弥勒,人称“布袋弥勒”,又叫“中国弥勒”、“中华弥勒”。由于他生活在民间,与人民和谐相处,受到百姓喜爱,故又称“人间弥勒”。
布袋和尚生前没有显赫的头衔,死后产生种种有关他的传说,地方长官上达朝廷,宋代皇帝曾经给他两次殊荣:一是宋哲宗赵煦于元符元年(1098年)赐号“定应大师”;二是宋徽宗赵佶于崇宁三年(1104年)为岳林寺供奉布袋弥勒的殿堂赐名“崇宁阁”。自宋以来,布袋和尚声名大显,弥勒化身之说传遍全国,汉传佛教中的弥勒塑像,几乎全部成为嬉笑大肚的布袋和尚形象,供奉在佛寺的天王殿。
与前两次演化相比,布袋弥勒的演化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中具有特殊的意义,表现为:一是范围广,布袋弥勒不仅在中国普遍流行,而且在日本、朝鲜、东南亚、欧美都有他的塑像,在日本还作为“七福神”之一供奉,深入民间。二是时间长,从宋代到现在,历经千年,弥勒再没有新的演化,可谓“独坐江山,无人替代”。三是影响大,布袋弥勒笑容可掬的形象,深入千家万户,成为人民心目中给自己带来快乐、和谐、幸福、自在的使者,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在民间广泛流传着的布袋和尚传说故事,富有哲理,充满智慧,生动有趣,成为民间文学中的瑰宝。布袋和尚的形象还出现在传统的戏曲里面,如元人郑廷玉所作的《布袋和尚忍字记》,明末清初嵇永仁撰写的《痴和尚街头笑布袋》,清代奉化进士孙锵创作的《锡六环》等。1999年,台湾还拍了一部20集的《布袋和尚》电视连续剧,在海峡两岸许多电视台播出,更使布袋和尚的事迹家喻户晓。四是定位高,布袋和尚被宋代皇帝封为定应大师,他出家、圆寂的岳林寺,埋骨的中塔寺,弘法的雪窦寺等奉化寺院,被佛教界公认为弥勒道场,奉化自宋以来一直是佛教弥勒信仰的中心。